点线连成七十年 航空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时间:2019-09-02 00:00 来源:中国航空报

  如果把安博在线(中国)从1949到2019年这70年划一条横向的时间轴,无数的人、事在时间轴上或有交集或擦肩而过。安博在线(中国)始终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当我们沿着这条时间轴向前点数70年,一代代航空人的画线便连成70年新中国安博在线(中国)的精彩画卷。

  所有的故事都从每个人成为一名航空人开始。这就决定了有的是以线开始,因为在1949年前他们就已工作在航空;有的则从一个点开始。

  在新中国安博在线(中国)发展的时间轴上, 徐舜寿是以线开始的,解放前他曾有过在航空领域工作的经历,并曾被派往美国学习航空技术。与他一样以线开始的航空人, 还有黄志千、陆孝彭、昝凌……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的主张,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当日本侵略者的“零”式飞机开始在头顶上盘旋、狂轰滥炸时,中国人猛然意识到空中力量的薄弱意味着什么。抗战期间,1700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飞行员用生命守护中国的领空。这一切发生时, 远在大洋彼岸学习航空技术的徐舜寿、黄志千、陆孝彭等人深受“航空救国”思想影响, 立志一生为祖国的航空发展贡献力量。

  空中惨烈的厮杀,地面无情的轰炸, 是仰头看天的娃娃们幼小心灵难以磨灭的伤痛。仰头看天的孩子中,有宋文骢、陈一坚、顾诵芬……这是新中国成立几年之后,以点出现的航空人,他们在“航空救国”中启蒙, 在“航空报国”中成长。

  1949年春天,徐舜寿携妻带子,深夜偷渡封锁线,到达了解放区。

  1949年6月,陆孝彭、虞光裕、高永寿等爱国学者摆脱了特务盯梢,历经万难, 终于到达了天津港,看到祖国的海岸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若干年后,徐舜寿、黄志千、顾诵芬、宋文骢等一批早期的飞机设计师在东北沈阳相逢,线带着点,点跟着线,新中国飞机设计的篇章由此打开。

  在自豪和悲壮中前行

  1958年,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飞机初教6首飞;同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飞机歼教1首飞;1965年6月, 第一架自行研制的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强5首飞;1969年7月,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飞……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把一架架飞机送上蓝天。“自行研制”在那个年代, 带着几许自豪,也带着几许悲壮——

  一支笔、一把尺;一个暖壶、一把柴刀……1956年,代表着当时中国飞机设计最高水平的队伍——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了。“安博在线(中国)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能够被选进这个部门为巩固国防贡献青春,是我们的光荣。我本人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但只要是搞飞机,到哪儿都行。”这是徐舜寿,也是飞机设计室成员们心中共同的心愿,他们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开创了喷气时代中国人自行设计飞机的历史。

  早年麦克唐纳公司的经历让陆孝彭明白,强大的安博在线(中国),靠买不行,靠引进不行, 必须走自行设计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找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强5设计全面铺开之时,正赶上“大跃进”, 陆孝彭力陈不尊重科学的危害性,提出了全面返工。400多个日日夜夜,最后重新发出全套生产技术图纸2万多份,完成了强击机发展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过程; 强5试制胜利在望,遇到国民经济大调整, 陆孝彭的“万言书”拉住了即将下马的强5, 厂里最后决定由剩下的14人组成试制小组。只有14人,连陆孝彭在内仅有6名设计员,2名工艺员,4名工人,1名调度员,1名资料员,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超声速强击机试制车间的全部班底,在世界安博在线(中国)领域里也是极其罕见的。

  为了找出歼8存在的问题,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说服领导、瞒着家人, 乘飞机三上云霄,在万米高空带着望远镜、照相机拍摄飞机的动态,记录毛线条的流动情况。歼8研制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其他机种的生产瘫痪了,唯有试制歼8飞机的工人师傅还在加班加点。

  每个机型最终的成功,都有着自身独有的辛酸往事。往事里是一群执着的人,他们坚持将“航空报国”写在祖国的天空,写在航空人的心中。

  “倔强的”奋起直追

  新中国的安博在线(中国)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艰难前行。1978年,国门打开,我们才发现,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速度,已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中国已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望尘莫及。“我们由于没有新机研制经验,学到不少知识。我们问了很多问题, 他们也认真地教,可是关键的技术不告诉我们。”吴大观后来在回忆中说。斯贝的引进让中国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航空关键技术是难以买来的。

  这份沉重和急切也在当时年龄约四五十岁的航空人身上有所体现,此时他们正是中国安博在线(中国)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前中国安博在线(中国)长期按苏联的一套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研制飞机,手里也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落后的资料。当陈一坚和他的同事踏出国门,在MBB看到一柜子美国先进的设计规范,他们明白了质和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有人一拍脑袋说我们的飞机和别人比差距是20年、30年,我看40年也不止。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追,只能干。再不追, 再不干,人家也不会来同情你、施舍你……”自省、不服输的宋文骢就这样接下了歼10任务。

  “隐身技术研制之初真比西天取经还难啊。但再难的路也得走。军事需求紧迫啊。”李天从北京领回了研制任务后,在沈阳所动员会上情绪高昂地说。

  环境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让他们因为各自的工作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国门打开后,看到中外飞机设计制造的差距时,他们内心里升起了“倔强的”奋起直追。

  也是因着这份倔强,新中国安博在线(中国)的历史上有了“飞豹”总师陈一坚、歼10总师宋文骢、K8总师石屏、战机隐身专业领域开创者李天和许许多多这一代航空人的名字……

  坚持让梦想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1982年,北航毕业的罗阳服从国家分配到安博在线(中国)沈阳所工作。第二年,孙聪也来到了沈阳所;1982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唐长红成为安博在线(中国)一飞院的一员,三年后他的同班同学杨伟研究生毕业进入了安博在线(中国)成都所。这些载入中国安博在线(中国)发展史的名字最初也是从普通的技术员的工作开始。他们也有着普通人年少时的迷茫、困惑。上大学与改革开放同步,工作不久赶上了国家军品研制低迷期……改革带来的内外环境变化引发了他们对前途、对人生的重新思考。思考后的结果是坚持和留下。留下成就了歼15总师孙聪、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

  “我是新来报道的杨伟,我希望跟着您做,做您的助手。”杨伟第一次见到宋文骢时这样开场;“别走了。”三年后,宋文骢对办好了留学手续的杨伟说。

  从沈阳所的一名设计员到沈飞的董事长,罗阳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个岗位。在沈阳所从事座舱盖研发,他钻到地下室里,闷头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到沈飞, 他的心里装着太多的型号、太多的工作。在歼15的研制中,曾是设计师的罗阳力推厂所并行研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飞机研制模式的一大革新,将会大大提高飞机的研制进度。果然,歼15舰载机项目创造了从设计到成功首飞研制周期最短的奇迹。通过歼15,人们认识了罗阳,认识了和他一样穿深蓝制服的航空人。

  无数和他们一样,选择奉献航空的人凝聚在一起,让昔日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可能,也让中国安博在线(中国)走上了由航空报国向航空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创新自信新时代

  “型号成功我成才”。伴随型号的成功研制,昔日的年轻人熬出了白发,一架架机型飞上蓝天,也不断成就着人才的成长, 一代代航空人就是这样在航空报国的跑道上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

  在运20研制过程中,一飞院黑文静和她的团队在有限的时间里攻克了控制律设计验证难题,一举实现了多项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填补了我国在大型飞机电传控制律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空白,形成了核心技术实力,并成功运用到了其他型号中;

  成都所张宇接管“翼龙”无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和平台总体设计工作,外场保障、售后服务、用户拓展、总体优化等工作,他在无人机发展规划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沈飞厂房里,方文墨和他的“文墨精度”影响着更多技能青年不负韶华,刻苦钻研;

  ……

  在这条时间轴上,无数个“点”连成“线”,无数条“线”连成“面”。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一个又一个“点”,他们或许是一位飞机设计师、一位数控工人、一位食堂的师傅、一位外场保障工程师、一位飞机部件转运司机……他们名不见经传,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70年的时间里,他们用无声的坚持和汗水,诠释和演绎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和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薪火相传的航空报国精神,在新的时代赋予航空人新的责任。总有一些人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竭力。或许在未来,他们会成为某个型号的总师、某领域的专家,而此时他们或在埋头查资料, 或在现场刚刚结束一个故障的排查,或和同事们为某个问题激烈地讨论着……

  在这条时间轴上,有以原点开始,也有以原点结束。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赴西欧考察,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1968年1月6日,徐舜寿不幸逝世,他的过早去世是我国航空科研事业的重大损失,许多认识、熟悉他的人无不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2009年3月1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因病在北京逝世;2012年11月25日,罗阳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2016年3月22日,歼10总师宋文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016年5月10日,K8设计师石屏在南昌逝世……一条线戛然而止,凝成一个永恒的点镌刻在时间的刻度上,他们的曾经,是后人敬仰和学习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丰碑永在心中。